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(AIDS),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,主要由性行为、血液接触或母婴接触传播。正确的指导可以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、延缓疾病进展、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传播风险。
一、医疗管理
1.规范治疗,坚持用药
抗逆转录病毒治疗(ART):一旦确诊尽早在医生指导下开始治疗,严格按医嘱定时定量服药(设置闹钟、家人提醒),避免漏服或自行停药(易耐药)。
定期随访:每3-6个月复查CD4细胞计数(CD4<200/µL时需预防性服用复方新诺明)、病毒载量、血液分析、肝肾功能、血糖血脂等,评估治疗效果和身体状况。
治疗即预防:HIV阳性者通过规范抗病毒治疗,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水平(U=U,即持续病毒控制=无传染风险)。
2.疫苗接种
灭活疫苗(安全):流感疫苗(每年接种)、肺炎球菌疫苗、乙肝疫苗、HPV疫苗(预防相关癌症)。
避免活疫苗:如麻疹、水痘疫苗(除非CD4>200/µL且经医生评估)。
3.特殊情况处理
合并肝炎/结核者:乙肝、丙肝患者需同步抗病毒治疗,避免肝毒性药物;结核病治疗时注意与抗病毒药物的相互作用(如利福平需调整剂量)。
手术/就医:就医时主动告知感染情况,以便医护人员采取防护措施,避免交叉感染。
妊娠计划:HIV感染者备孕前需与医生沟通,通过规范治疗将病毒载量控制为“未检测到”,且持续半年以上,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风险。
老年感染者:加强心血管、骨密度检测,预防骨质疏松和慢性病。
单阳家庭预防:单阳家庭发生高危行为暴露后要及时咨询专业医生,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暴露后处置。
二、健康生活方式
1.安全的性行为:固定性伴,减少多性伴或匿名性行为,性行为全程使用安全套(用前检查套的完整性),谨慎口交,避免无保护肛交(防黏膜破损),减少艾滋病传播风险并预防其他性传播疾病(如梅毒、HPV)。
2.健康的生活习惯:合理饮食、规律作息、适量运动、戒烟戒酒等,增强体质,提高抵抗力。
3.注重个人卫生:勤洗手(尤其餐前、如厕后),避免伤口感染,避免与他人共用针具、剃须刀、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,以减少艾滋病毒的传播。
三、社会心理支持
1.鼓励患者参与志愿服务(如防艾宣传、同伴关怀),在帮助他人中找到价值,培养兴趣爱好(如阅读、太极拳等)保持乐观情绪,减轻焦虑、抑郁,降低身体和心理压力。
2.组织感染者家属学习艾滋病传播途径、治疗常识,理解感染者的治疗需求(如提醒服药、陪同检查),消除日常接触如握手、拥抱、共餐、蚊虫叮咬等会传染艾滋病的误区,指导家属提供情感支持,营造“家庭不抛弃”的安全感。
3.帮助患者理解治疗的重要性,严格遵守治疗方案,提高治疗依从性,从而更好的控制病情。
HIV感染已经成为长期管理的慢性病,规范治疗可长期保持身体健康,使寿命接近常人。保持积极心态、科学管理健康是关键!
|